本文共2500字,研究阅读约需6分钟
来源:给孩子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最近 ,年减北京大学三位老师联合发表的减负教育论文《教育减负 、 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在网上热传。最新重
这三位老师周子焜 、研究雷晓燕 、年减沈艳研究了2008年到2018年十年的减负“减负”政策 ,对初升高的最新重概率 、家庭教育总支出和学习时长的研究累计影响。
研究成果发现,年减经过那十年“减负”,减负收入处于收入分位数下10%家庭的最新重学生,升入高中的研究概率平均下降了9.3个百分点,教育总开支平均下降了21%,年减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下降了9.19个小时。而处于收入分位数上10%的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上升了5.3个百分点,教育总开支平均上升了67%,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上升了10.37个小时。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角度看 ,限制教育供给不仅没能减负,还带来了一个值得警惕的负面效果——拉大教育不公 。
作者写道 :
过去不依赖家庭教育和经济支出的教育模式正在消失,那些更多依赖天赋和勤奋从而经济投入程度低的家庭在减负后不得不加大经济投入 。
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减负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内卷’和‘躺平’这两个相互矛盾却同时存在并愈演愈烈的现象。
以下内容转载自“界面新闻”
记者丨闫桂花
01
减负政策
仅仅有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才能生效
在这篇论文中,首先 ,作者梳理了2005年—2018年间的教育减负政策,然后通过理论推导得出
教育减负政策可以全面发挥作用的条件较为苛刻 ,仅仅有在不存在升学竞争或者升学率非常高的情况下 ,限制课业负担和校外教育培训负担的措施才可能有效 ,而这些条件在现实中不容易存在 。
其构建的微观理论模型展示了减负政策在三种场景下的可能效果,分别为:
无家庭教育投资 、无升学竞争、
无家庭教育投资